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從一則新聞談起學生的各種"複製""貼上"

今天中午看到了這一則新聞,分享一下,也認識一下


這位真的可以算是一代偉人了,雖然應該沒有很多人認識他,但就算自稱電腦白痴的人也會使用這樣的組合鍵,至少至少,也會用滑鼠右鍵,或是點選功能表的icon來操作"複製"、"貼上",大家這輩子應該都用過且還會再使用數不清的次數。

但這麼方便這麼好的發想,有時卻會為學生們濫用。所以藉由這個機會,也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學生們會有哪一些可能的"複製"、"貼上",以及豬導的碎碎念:

懶人包:
大致分類有四種:
1。作業/考試不自己好好寫,"複製"、"貼上"同學寫的
2。上課被抽問不自己好好想,"複製"、"貼上"同學說的
3。師長問話不自己好好回答,做了事情不好好承認,"複製"、"貼上"同學或其他師長的回答或行為
4。使用社群軟體不自己好好發言或貼文、"複製"、"貼上"網路其他圖文

結論:
1。不管是哪邊抄來聽來的,從你口中說出來的、從你筆中寫出來的、從你電腦中打出來的,從你手機中發出來的,就請自行承擔、無從卸責!
2。最大的損害其實不是被罵被打、甚至被記過被罰錢被關,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少了學習及面對問題的機會,這才是一輩子的事。

第一類:
作業/考試不自己好好寫,"複製"、"貼上"同學寫的
這大概是一直以來最常見也讓孩子們覺得最沒有關係的,當然考試的時候這就叫做違反試場規則,理當扣分或記過懲處的,但平日要繳交作業或筆記的時候,有時可能是懶得寫,有時可能是真的沒時間,也有時可能是不會寫,這時候來不及請教同學的情形下,很容易就會直接拿著同學寫好的東西,不假思索的就原封不動抄上去。這種情形,尤其更容易發生在考卷的訂正上,因為本來就不會的東西,如果真的沒有太強的學習動機及意願,為了交差了事,當然"複製"、"貼上"是最好最省事的方法。

第二類:
上課被抽問不自己好好想,"複製"、"貼上"同學說的
有的時候,老師上課會抽同學起來回答各種問題,但可能是緊張,也可能是害怕,甚至於原本就沒在專心聽上課的內容及問題等等原因,而當發現自己無法順利回答老師的問題時,大部份的同學就會求助於座位週遭的鄰居或來自遠方的"謎之音",然後直接把聽到的答案告訴老師當做是自己的答案。

第三類:
師長問話不自己好好回答,做了事情不好好承認,"複製"、"貼上"同學或其他師長的回答或行為
其實這類就是拿別人當擋箭牌來堵另外一個人的嘴的意思啦,「那個某某某也都是這樣講的啊!」「同學們都馬是這樣認為的!」「我爸媽的意思也是覺得…」「那老師也都是這樣說啊~~」有時候自己並不見得這樣想,而所"複製"、"貼上"的內容,可能是捏造的(但當事人也不見得有機會澄清),也可能確有其事但內容是斷章取義。

第四類:
使用社群軟體不自己好好發言或貼文,"複製"、"貼上"網路其他圖文
自從網路發達、社群軟體的使用變成每日日常之後,這一類的"複製"、"貼上"算是孩子們每天會遇到最無感但也危機四伏的,其實也不要說孩子們了,我們大人也會常常做這樣的分享、轉貼(看看每天line上面傳來傳去的連結、梗圖、長輩圖,甚至這一篇分享的連結也是),這樣輕易又簡單的分享可以說是雙面刃 ,一來是資訊的傳遞變得簡單,但在隱私權、個資法、性平法、著作權法、誹謗罪……等等對於言論、著作及隱私的保護下,往往有時會踩線或越線而不自知,甚至近來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全民防疫下,透過廣播、電視、網路,或者以簡訊、LINE等散布謠言與不實訊息的行為,大家也開始有意識有要處罰了,所以有意無意的"複製"、"貼上"又多了很多潛在的風險。


這幾種種類的"複製""貼上"其實碎碎念起來就兩個重點:

1。不管是哪邊抄來聽來的,從你口中說出來的、從你筆中寫出來的、從你電腦中打出來的,從你手機中發出來的,就請自行承擔、無從卸責!

舉凡寫作文、網路發文、寫書、寫文章、寫學術論文等等,其實都有所謂的"引用"這樣的修辭手法,但一來在引經據典的同時,最好要將出處標明(以論文來說,甚至有正式的apa格式),而非隨意的"複製""貼上",另外,這樣的引用絕對是要用以加強自己的說法及論點,而不是全然取代自己的說詞及想法,簡單來說:

「你讓別人聽到的就該是你的東西。」

你的東西,就代表你贊同、你了解、你願意為這樣的說法負責及背書。所以「學生寫了作業,老師詢問其中的作法及道理卻說不出口」,或是「同學幫你回答,你卻無法繼續回應老師的追問」,或「當你用老師的話來回應媽媽的問題,卻不了解上下文而造成師長的誤會」…等等的情形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將"複製"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就任意的"貼上"了,是非常容易被別人看出疑點而揪出真相的。

而未經過消化及查證的網路傳言,或者是盜版資訊等等,如果經一再轉傳分享或遭有心人士使用,也是會惹禍上身,畢竟是你的電腦、手機所發出來的資訊,這可是一點都無法免責的。

2。最大的損害其實不是被罵被打、甚至被記過被罰錢被關,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少了學習及面對的機會,這才是一輩子的事。

在學習歷程中,所有師長們給的作業、考試、測驗、評量、問題……等等,無一不在檢驗你的學習效果並幫助你做之前教材的連結及之後教材延伸的準備,重點不在好壞對錯、分數高低,而是在這些數字及打勾劃叉背後的意義,不只學習者應依此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學者也是依此來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果。

所以,這些東西一但"失真",那後續的精進作為就會降低效果或甚至於反效果。當然很多事情是困難、極具挑戰的,但也因此能進一步培養自己面對問題的機會及處理事情的能力,如果逃避了,不只失去一次學習的機會,也失去了學習如何學習的機會。

真的很可惜,不是嗎?


再說回到電腦中的"複製""貼上",真的還是得好好歌功頌德一番,我也常跟孩子們說,你們要非常非常欽佩老師們及你們的家長,想想,我們這群人到底是怎麼在沒有網路、沒有google,也在無法使用電腦"複製""貼上"的情形下,完成我們的報告、完成我們的學業;想想,那一段跑圖書館翻書找資料、影印、手抄…的日子,雖然辛苦及不便,但以這樣的方式消化來的知識,似乎更加深刻也值得自己驕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